說孩子發燒,奶奶給蓋被捂汗,結果導致了熱性驚厥。之前也跟大家強調過,小寶寶發燒不能捂,而是要散熱。
可是,爲什麽頻繁出現事故,還有人給孩子“捂熱”呢?別著急,我們慢慢說。
01因爲在剛開始發燒時,身體會覺得冷,才會靠“捂”來保溫
人之所以是恒溫動物,是因爲我們身體裏有一個體溫調節系統。
正常情況下,人體的體溫是37℃。當受到細菌、病毒等的侵襲時,人體細胞爲了抵抗病菌,體溫調節系統就會將體溫生高來對抗病菌,(所以發熱並不是壞事,是人體抵抗病菌的一種本能反應)。
這其實是發燒的第一個階段——體溫上升期,也可以叫做“發冷寒戰期”。
在這個時候,血管和毛孔都會收縮,來減少散熱,以維持這種“高溫”。
但是血管和毛孔收縮的這個動作,又會刺激到我們的冷熱感覺神經,讓我們産生“冷”的感覺。
所以我們才會多穿衣服或者蓋被子,來讓自己感覺暖和一些,同理,當孩子發燒時,我們也會覺得孩子冷,于是給孩子“捂”著,想讓讓孩子暖和一點。
如果我們能確認孩子真的處于這一階段,可以通過“捂”的方式,讓孩子暖和一些:
-
給孩子蓋個小毯子或多穿一件衣服
-
用熱水給孩子泡泡腳
-
給孩子喂點溫熱的開水
02孩子發燒不能“捂”,又是怎麽回事?
這就要說到發燒的第二個階段——高熱持續期。
人體爲了打敗病菌,會在“高溫”階段穩定一段時間,這時就進入了“高熱持續期”。
在這一階段,身體的散熱與産熱大致相當,所以身體就不會再感到冷了,而是出現皮膚發紅、幹熱、呼吸加快變深等表現,感覺體內有一團熱火無處發泄。
而對于小齡寶寶來說,他們還不會說話,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,當我們發現孩子發燒的時候,一般已經接近或處于第二階段了,即體溫已經升至高位。
此時,即使是大人,也不宜捂熱,更何況是孩子。
如果一味給孩子捂熱,還容易導致“捂熱綜合征”的發生。
捂熱綜合征,也叫“蒙被綜合征”,是一種嬰幼兒時期高發的臨床疾病。
嬰幼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善,且排汗散熱功能弱。如果過度包裹捂熱,會導致孩子身體無法散熱,從而産生脫水、代謝性酸中毒,更嚴重的還會引起機體缺氧甚至循環衰竭,若搶救不及時,可能很快休克乃至死亡。
特別是新生兒,即使沒有發熱性疾病,包裹過多也可能出現“捂熱綜合征”,危及生命。
所以,當孩子發燒進入高熱持續期時,千萬不要給孩子捂著!而是要這樣護理:
-
拿掉孩子身上的被子或毯子
-
減少孩子的衣物
-
解開孩子的衣服,用溫冷的毛巾擦拭孩子的脖子、腋窩、腿窩等部位
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讓孩子的體溫立馬降下來,而是讓寶寶感到涼快,使身體好受一些。但要注意別讓孩子受風。
03出汗退熱是身體自發的過程,不是捂汗的結果
有的時候,很多人會說,給孩子捂一捂,出點汗,容易退熱。
這其實是不正確的。孩子出汗確實能退燒,但是出汗不是捂出來的,而是身體自發退熱導致的。
這就要說到發燒的第三個階段——體溫下降期,也可以稱之爲“退熱發汗期”。
這個時候,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已經擊退了病毒細菌,體溫就要回歸原來的正常水平,于是會通過出汗的方式散熱。
當發現孩子開始出汗時,需要這樣做:
-
減少孩子的衣物,帮助散热
-
用溫熱的毛巾給孩子擦汗
-
洗溫水澡
-
及時給孩子補水
-
不要讓孩子受風
04孩子發燒了,一定要立即送醫院嗎?
-
小于3個月,發燒就要去醫院
-
不足2歲,超過24小時去醫院
-
發燒伴有精神差、哭鬧嚴重、小便紅、耳朵痛; -
發燒伴有嘔吐,小便減少,並且無法進食、有脫水的趨勢; -
發燒伴有呼吸增快、面色蒼白等現象; -
其他跟平時不一樣,不對勁的症狀出現。
-
發熱有三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會覺得冷,可以適當給孩子增加衣物;第二個階段會覺得熱,要給孩子減少衣物散熱,第三個階段會出汗退熱,要幫助散熱,同時避免著涼。
-
传统观念说发烧要捂,主要是基于第一阶段冷得打寒战的经验;而事实上,孩子小的时候語言表达能力不足,我们发现他们发烧时,往往已经到了第二阶段(高热持续期),这时候万万不能捂,因为孩子的体温调节能力弱,一捂容易捂出毛病来,需要“晾着”。
-
3 个月以下的宝宝,只要发烧就要去医院;不到2岁的宝宝,发烧超过 24小时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。
-
酒精擦身、灌腸退燒這些錯誤的退燒方法別再用了。
本文標簽:
相關推薦